首页 > 心理中心 > 心理学堂 > 心灵美文
 
“迈入大学,我们该如何为人生负责”|新生入学心理指南

 

在经过8个月在家的学习、甚至高考之后,这次开学对于2020级的大学新生而言,多了些不一样的含义。


小时候,大人们总会说:“等你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高考前班主任的教导里,总不免描绘大学的美好生活,并许诺,“到了大学,你就自由了!”


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可能性”、“没有学业压力”的乌-托-邦。


答案真的是这样吗?


在一定程度上是的。


不过,自由的反面是,为自己负责。


潜台词是,你不再拥有被规划好的道路,而面临无数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好好读书、拿好成绩保研;也可以选择打游戏、参加比赛;选择参加社团,带大家玩的开心,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


参加创业项目,拿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你也可以选择兼职,早日实现经济独立;你也可以选择,宅在宿舍,随波逐流,等待船到桥头自然直......


你可能会问,选择多了,不是好事情吗?


但是,选择多了,意味着你可能被选择拖垮:


多少人回顾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觉得自己每天很忙,却好像什么也没干成?


选择多同时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大学生因学业适应、恋爱问题、沉迷游戏而出现心理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可能是因为,以前失败了还有家长在背后支撑,而现在,我们突然长大,却没有做好“成熟”的心理准备。


选择多也隐含着一个有些残酷的道理,你面临的评价体系不再只有“学习”,而是“能否在选择的道路上出彩”


大学里学习好固然是一个资本,但这也许不够。你还需要在更多元的评价体系里生存,比如是否人缘好,组织能力强,会摄影,会跳舞,会赚钱......


正如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里所说:


“高考是一道分水岭,从它结束的那一刻起,人光凭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了。”


如果说大学前我们只需要努力学习就够了,那么在进入大学这个新鲜世界前,你需要转换思维,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早日清楚和掌握自己的方向!


下面,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在学业适应、身份认同、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上,谈谈你不可不知的二三事。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平稳长大有所帮助啊~




学业适应篇




暑假里,我在公交车上偶然听到一对母女的对话,听了一会儿发现,女儿马上要上大学了,开学前想让妈妈给她报个英语学习班。


她妈妈却说,我给你报个旅游团不好吗?


女儿说,不行,我不能自己学习,到了大学会被落下的。


妈妈又说起了熟悉的老话,到了大学,可就没人管你了,都是自己管自己,自己学习,你得提前适应。


但女儿说,我自己选择报班,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呀!


所以,什么是自主学习?大学里的学习,到底是什么样子?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己主宰学习,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自主选择和控制。


大学里的学习,老师除了偶尔课上点名,一学期留几个大作业,平时是不会主动干涉你的,而最后的考试,相信大家也会在老师留的范围里找到“及格”之道。


在高中里,每一分都很重要,而迈入大学,发现及格也是一种选择。


这就意味着,你要当自己的老师,鼓励、督促自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有两个前提:首先是“想学”,第二是“会学”。


“想学”对应的是内在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发现,价值意识、目标定向、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意识是指,当你认为学习结果对自己有重要的价值或意义,你就更愿意自主学习。


目标定向是指,当我们学习时,背后的目的是是什么?如果是掌握知识、增长技能,那么学习意味着自我成长;


当背后的目的是显示能力、超越别人或者获得称赞,那么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少一点儿,因为我们是为了他人而学习。


自我效能感是我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学好的判断,是一种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对于这点我想说,只要你去做,大概率会有很好的回馈,因为大学里大家都不怎么学习(狗头保命ing)。


上面是开玩笑啦,其实要想学好,除了想学的动机,还需要“会学”。


“会学”其实是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和技巧。除了老生常谈的做笔记、列提纲、分解学习目标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


比如,对我特别有用的是,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根据学习成果进行自我的奖惩,自己调节学习过程


大白话就是,以前中学里的评分、奖惩、和监督都转换成自己进行,有这个意识之后,你会发现你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不过,独立不意味着什么都不靠老师和同学,主动向他们寻求信息和帮助,也是一种聪明人的学习策略哦~


这样看来,刚才提到的想要暑假报班的小姑娘,她既有学习的动力,也清楚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适合自己,所以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表现哦~


此外,还有一份干货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拖延症的良方!


实不相瞒,我曾是个重度拖延症患者,这一度让我很苦恼。但大学的时光,让我慢慢接纳了这个身份,并意识到背后的原因:完美主义和自我辩护的倾向。


具体我就不阐述了,之前陈祉妍教授做过一期拖延症大作战的直播主题,我们将其转换成文字,并附上视频录播,大家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观看呀!


拖延病太重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更好地应对拖延?


其实,找到学习动机的过程,有点儿像发现自我的过程:


这门课的学习对我有什么价值?


如果我为自己设定学习成就的标准,我会以什么作为参考?


拖延背后是否隐藏着我的完美主义倾向?


如果你搞清楚这些,你就是在为自己学习,多一些用心,不仅自己收获的更多,相信你的学习也会少些压力,多份自在。




身份认同篇




说完了学习,我们来聊聊人生。


著名的人生三问是:


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青少年和大学时期的我们,大概都想过这些问题吧。


这时候的我们,纠结于童年的逝去和长大的恐惧,一方面想要脱离家庭,一方面又难以独立;我们一方面想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一方面又难以摆脱社会的规训;


同时,迈入大学,发现以前固有的评价体系不再那么吃香了。


之前只要学习好就行,而现在,你发现周围厉害的人,不仅只有学习这一项技能,他们可能英语好、运动能力强、演讲能力出众、组织活动也是有趣的很。


多元的价值体系冲击下,我们的价值观急剧动荡,正所谓“谁的青春不迷茫”。


这并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我们在这一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


——寻找和建立身份认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的发展需要经历八个连续而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对应的任务,也有存在的危机,任务与危机相互冲突,积极解决任务,就能获得自我的壮大与成长


我们从青春期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到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再到中年期对职业的认同,最后到关心年轻一辈,甚至人类共同体。


前面在做加法,不断收集信息和充实自我;后面在做减法,给出自己所收获的,获得繁殖感。


而青春期的我们(没错,即使你大学了但你仍然可以算是青春期,现在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在15-25岁之间),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有点儿复杂,简单说就是:


人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对过去的自我有一种连续感),到何处去(对未来有方向感),并且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相对确定的答案。


Marcia进一步提出,自我同一性有四种不同的状态:


同一性获得者:具有高探索和高投入的人。他们已经探索过人生的可能性,并思考过各种选择,并找到了自己想走的道路,坚定而又积极。


欢迎来到成人世界。


同一性延缓者:具有高探索和低投入的人。他们正在探索中,积极的张望着各种可能性,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那个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和价值观。但他们仍未对某一特定目标作出坚定的选择和投入。


迷茫中的积极探索者。


同一性早闭者:具有低探索和高投入的人。他们没有体验过探索的过程,因为他们的人生早早就被父母或其他权威的长辈规划好了道路,他们听从了期望,接受了这些身份。


走了他人规定好的道路。


同一性扩散者:具有低探索和低承诺的人。他们没有仔细思考过“我是谁”这一问题,也从未探索过各种选择。虽然偶尔踌躇满志,但更多的时候是不尝试、不努力,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和清晰的价值观,也未对任何价值观或社会角色负责。


还未意识到自我的迷途者。


思考一下,你处在哪个阶段呢?


我曾听过一个同一性早闭者逐渐找回身份认同的故事,我们叫故事主人公明明。


明明留学归来,父亲要求他子承父业,他经历过剧烈的抗争后,选择了顺从。父亲说,我都为你安排好了一切,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你怎么能不听呢?


然而,一年过后,明明辞掉了工作,远赴加拿大,重新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投行工作。出国前他对父亲说,这一年我太难受了,出国后,我想选择我大学读的专业,找回自己的生活。


可见,身份认同的找寻是多么重要,没有找到它的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冲突从何而来。


在大学时期,我们该如何建立身份认同呢?


答案是:开始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选择一条喜欢的道路,不断的尝试,逐渐发现自己的天赋,拥有信心;


同时,选择了一条道路,也就拥抱了这条路上所遇之人。当你走在寻找自我的正确道路上,那你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在他们中寻找支持和榜样;


最后,可能还需要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一个同伴,珍惜身边人,发现并欣赏他们的优点,并吸纳到自己的身上来。


当然,上述只是我自己经验中的方法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探索之道。


从“身份认同”的意识开始,在学业与玩乐之外,留点空间,思考下自己的心灵成长之旅吧!




亲密关系篇




建立了稳定的自我后,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在微博上有个很热门的帖子,如果重回大一,你想做什么?


很多高赞的回答都是,一定要恋爱。


一个人是很孤独的,我们需要寻找伴侣,和伴侣来分享自我,克服孤独感。


这就是埃里克森认为的,成年早期(18-25岁)的任务——建立亲密感,对抗孤独感


注: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是15-18岁,但后来研究者发现,身份认同在21岁或更大的时候,才真正建立。所以身份认同和成年早期的亲密感建立,都是大学时期的重要任务哦!


只有具有稳定的身份认同的人们,才敢于冒险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爱,就是将自我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于一体。


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不要因为“单身焦虑”,就步入恋爱。


因为在恋爱之前,我们要学会如何了解自己,爱自己,这样在与所爱之人碰撞的时候,我们才能清楚自己的底线,互相理解,更好的包容彼此的差异。


不过,如果你真的懵懵懂懂的恋爱了,也不要害怕,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走的道路。


展露自己的脆弱,允许自己被改变,最终做出承诺,这是美好而又有挑战的旅程。


这个时期,连心理学家都喊你恋爱了,不如就顺从本性和自然,爱它一场,不留遗憾。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爱中,重新理解了自我,容纳了他人,这才是最美妙的!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爱使我们完整





最后,总结一下


迈入大学,了解和探索自我,将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这可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在学业中发现自己的主动性,找到喜欢的方向,在恋爱中与另一半融合,找到自己的底线和模样。


愿大家都能有所想,有所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文章来源:啊哈psychology


 

 
入驻部门
ENTERING DEPARTMENT
校园管理部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财务处
© 2024 三亚学院学生中心Design By Taoyua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办公地址:三亚学院书海馆一楼
  • 邮政编码:572000
  • 服务热线:0898-8838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