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伤痛往往会变成一颗子弹正中现在行走着的自己的眉心,而我们要做的是不在那条伤痛的路上走下去,走向一条充满阳光的路。2023年12月20日下午16:00在学生中心学业大厅开展了以“积极心理学——情绪的自我治愈”为题的心理么么茶主题活动,由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化宇辰老师主讲,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治愈之旅。
化老师以自身经历为案例切入主题,并指出个体后天的活动就是在治愈曾经的自己。化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三个心理学实验,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情绪的自我治愈”。
一、情绪的先天习得。老师通过影片为同学们讲解“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实验发现,所有幼猴对绒布母猴产生依恋,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只在吃奶时迫不得已才离开绒布母猴;在恐惧或不熟悉情景中,幼猴会从绒布母猴那里得到安慰和保护,幼猴在旷场环境中与绒布母猴重逢时表现出亲密行为。所以实验表明,接触安慰在依恋情感的产生中比提供食物的能力更重要。
二、情绪的后天习得。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习得实验表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匹配后,小艾尔伯特对条件刺激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在31天后仍未消退。个体在幼年时期往往是对很多事物感受不到恐惧的,只有好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的刺激变多导致恐惧情绪的增加。
三、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实验可见:个体对环境事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控制力缺失会泛化到新情境中,习得了无助感。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因此而受到困境,长期受到身边人的打压就更容易变得不自信,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陷入自我怀疑。
化老师讲到许多人会在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治愈自己曾经的心理创伤,或者是选择养宠物来作为情感寄托,使自己的内心进行一个治愈的过程,完成自我认同。能够治愈自己的还是我们自己,勇敢迈出一步与曾经的痛苦说再见,追求自我和解。
文字:陈亭妤
图片:赖哓芊
审核:苗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