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4届毕业生,现为空军军医大学讲师。三亚学院管理学学士,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在读期间,曾赴台北教育大学、美国杜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3所学校交换、访学。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科学·经济·社会》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出版译著《数理逻辑入门》,参与编写著作《中国式现代化》。
毕业十年之际,受母校邀请,在入学教育周出席博士学长学姐与你面对面公开课,与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新生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涯与求学经历。践行“更好地走向社会”,她是这样做的。
做那个始终坐在第一排的学生
张瑜因着对海南三亚的向往,选择从河北来到三亚学院读书。一开始,她对专业和学科是懵懂的,但在初入校园的时候,她就为自己定下了“上课要坐第一排”的规矩,监督自己尊重课堂,克服惰性。自律与坚持,让她发现了很多课堂内外的美好,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也让她印象深刻。酒水鉴赏课会走出校园品鉴美酒,小组报告会走进环境优美的西餐厅调研,课堂外是多彩的课余活动,三亚市旅游节与学校的辩论赛使她的校园生活五彩缤纷,也是通过社团活动的考研分享会,她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本科第一年就确定了考研的目标。
考的不是证书,是对自己思维的持续训练
大学四年是充实的,对于“考证”一族的标签,张瑜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大学时期多参与全国性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对她来讲有两个好处:其一是保持连贯思考的重要性,每一门专业证书的取得都离不开精密的学习计划与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是对自己思维的提升;其二是通过考级、考证获得对自己的持续肯定。克服迷茫的好方法可以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给予的,这些证书可以让你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长处,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地认识自己。
迷茫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心仪的方向
尽管在考取专业证书上无往不利,也早早就在大学初段树立了继续求学的志愿,但在一开始考研的求学之路中,张瑜也面临不小的困难。起初,从兴趣出发,她准备以经济学为考研目标,但在充分论证过后,重新锚定了逻辑学为奋斗的方向。在考研的过程中,也曾经因为前途漫漫感到孤单,是学校的考研小组和考研自习室给了她很大的帮助,研友们共同奋战的日子是她难以忘怀的时光,最终大家也用拼搏交了满意的答卷,纷纷上岸中山大学、西南大学、西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一旦开始,就别放弃
谈到坚持,她认为不仅是考研求学的过程中,在任何困难下,都应该持之以恒。在向上的、对的道路上,放弃是最容易的,但放弃也意味着自己之前所做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它会带你到达你想去的远方。
从酒店管理到哲学,回归本心
如果把科学理解为在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是万科之母。刚开始接触哲学的时候,感觉是枯燥的、抽象的,但通过不断与导师沟通、与学界交流,她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从专业出发,张瑜也不断在社会中探索自我,在雅安和邢台等地的社会服务工作经验,让她更好地读懂了社会与他人,在台北教育大学和美国访学的经历,也让她了解了社会的多元,开阔了自己的认知与眼界,并养成了登山的爱好。
做学问,是自己“攀登珠穆朗玛峰”
交换的经历与个人的喜好,最终张瑜选择继续留在校园内研究逻辑学,幸运地被北京大学逻辑学录取,开始了博士生涯。博士研究生深造的过程是枯燥和痛苦的,但张瑜把它看作是一个人”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间久了会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获取还是前沿问题的洞察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回首求学生涯,张瑜自认为是众多学子中普通的一员,这条路上的坎坎坷坷,很多的犹豫,甚至是自我怀疑,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但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不断地去认识自己,就会更加了解自己。方向正确后,后面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向内而生,认识自己,
张瑜的经历是她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
也是她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
最后这段寄语,
送给2024级新生的你,
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内容来自校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