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Ivan、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前段时间我们在后台收到一段留言:
“KY,我刚见了一个好朋友,和她聊完天后我更难过了。她是那种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大学毕业时她明明可以保研名校,却放弃转而选择去支教。如今准备工作,手握一个大厂的offer和一个小而美公司的offer,她完全不纠结,已经想好了未来的方向。而每当我面对选择时,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我总会处于很纠结的状态。她劝我做自己,勇敢地按照内心的意愿来活出真实的自己,可是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寻找真实的自我是许多文艺作品的主题,关于人们确实拥有“真实的自我”这个信念也存在于许多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中。很多心理学研究者和哲学家相信,找到真实的自我是过上有意义的快乐人生的正确道路。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Schlegel等人的研究发现(Schlegel et al., 2011),对真实自我认知的接受程度,能够预测一个人能否过上“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 life)”;密苏里大学的Heppner教授等人也通过日记研究发现,在日记中表露出更多的“接近了真实的我”这样想法的人,也能表现出对负面情绪更强的抵抗能力,以及更高的自尊(Heppner, 2007)。
我们通过和一些“活出自我”的人聊了聊,总结了8个活成真实自己的人具有的特质,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启发。
分得清理智和感受、
自我和他人
具备这个特质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分化水平,它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个体内心层面。有些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己见,容易在做出决定以后反复改变,可能是因为ta们总在做决定时被情绪或感受所裹挟,并把那误以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而分化程度高的个体不仅能够辨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还具有选择在特定时刻,让自己受理智支配、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
2. 外部人际层面。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人具有的人际关系同时具备“亲密感”与“独立性”。ta们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误以为对方的立场就是自己的立场,对方的看法会抹杀自己的想法。
因此,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人能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念书时我就想,工作既然占据了我们醒着的大半时间,如果它不能带来快乐和价值感,那每天就过得太没意思了。问了许多学长学姐对工作的看法和感受,却发现ta们想的都跟我不一样,ta们普遍认为没必要在工作中追求开心,甚至有学长泼我冷水,“等你进入职场,你就知道你这想法太幼稚了。
理智上我知道ta们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我很了解我自己,如果我不能做让自己开心的工作,我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所以我在第一份工作中尽可能去尝试不同类型的任务,策划活动、写文章、分析数据等等。别人都觉得我好卷,只有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为了绩效在努力,只是想抓紧时间探索,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方向。
慢慢地我发现,每次我写文章类型的工作时,我会觉得特别开心,一想到我的文字能被他人看见,能影响到他人,就充满动力。就这样,我沿着自己的情绪轨迹转岗、跳槽,折腾了2年后终于找到了想要投身其中的工作。”
—— Ivy,女,28岁
对自己情绪诚实
情绪诚实(emotional honesty)意味着能觉察一个人内心真实、深层的情绪,也愿意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情绪表露出来(Brill, 2000)。这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但想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为了能够达成某些目的,有些人在生活中会习惯性地粉饰情绪,甚至到最后会成功“欺骗”自己。
然而当一个人做不到对自己情绪诚实时,ta的行动和内心真实的感受往往是错位的,比如明明不喜欢现在的交友圈子,但因为害怕被议论而不敢承认内心的情感,选择仍然停留在目前的关系中。这样的人无法按照自己最真实的意愿来生活。
成熟的人能够对自己情绪诚实,是因为ta们能够看明白「情绪多样性」的价值,明白任何情绪都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诚实地去体会各种情绪,接受这些情绪背后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才能在情绪的指引下活出更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建立起真诚而非虚假的链接。
正确看待来自他人的
负面反馈
应该没有人会真的喜欢被批评,但事实是,也没有人是完美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一直只听到正面评价,而没有负面的,这会成为ta成长的阻碍。塔克商学院组织管理学教授Audia等人(2000)发现,反复收到积极的反馈会损害个体的能力,使人不断制定过高的目标,失去对真实自我的判断。
他人有建设性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不陷入病态的「全能自恋」,更清晰、客观地看见自己的短板。
短板和缺陷,也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认知到它们,我们将永远看不见完整的、真实的自己。
懂得顺应自己的天性
心理学上定义的顺应天性,其实是指具备高水平的自我主体能力(personal agency),能够觉察自身天性的优势和局限,从而有的放矢地协调二者,灵活地运用天性。
Ta们不会勉强自己去适应不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Park et al., 2004),因为ta们知道改变自己原本的样子去适应外界只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给自己带来深深的挫败感,从而歪曲对自己的客观认知——“我连这个都做不好,我真是太差劲了”。
当生存环境出现问题时,懂得顺应自己天性的人会想办法调整或更换环境,而不是将改变强加于自己。这使得ta们先天具有的优势和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离自己真实的优秀的样子更近了一点。
“疫情这几年,应该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吧。父母希望我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压力不要太大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说实话我也是心动的,谁不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呢。但是一想到这样我未来的每一天都要在重复的工作中循环,没什么空间能让我发挥自己的优势,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过的生活。
我是那种思维很跳跃、注意力很分散的人,往不好了说,就是很难做需要细心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但是往好了说呢,我经常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在我的坚持下,我成功进入了一家游戏公司,主要负责设计彩蛋关卡。不得不说这份工作真的很适合我,我跳跃的思维得到了释放,能给出许多不重复的设计。虽然加班非常多,但确实是一份和我的能力组合和契合的工作。”
——Rayleigh,男,25岁
自我坚定(assertiveness),指的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可以冷静而合理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尊重别人的权益,不攻击其他人。
这一项特质非常重要。我们一生中会听见太多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发出逻辑自洽的观点。因此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判断体系,并有能力在不同的声音中稳固它。
一个能做到自我坚定的人,就会有为自己抗争的勇气,也有清晰、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支持自己的信仰的能力。
同时,ta们也尊重别人的想法、感受和信仰。Ta们不是不能被说服的,追求和坚持真实的自我不意味着顽固地一意孤行,ta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也知道“自我”是可以灵活变化的。
利用说“不”
来维护自己的边界
勾勒一个真实自我轮廓,需要你学会用“不”来作为边界。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和底线。当遇到自己不愿意、不舒服、甚至感觉到被冒犯的事情时,一次次地拒绝和回击,能让内心那个真实自我的样子越来越清晰。
而且,这个自我,不仅你能看见,别人也能从你的“不”中看见。
无法说“不”的人是无法掌控自我的,那些活出真实自我的人,一定都是有清晰边界、有果决立场的人。
“曾经我有一点点讨好型人格,入职第一年,同事推给我的工作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于是做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工作,并对职场产生了迷茫和倦怠。后来和前辈聊起这个话题,他说如果我想要在工作中找到方向,不是要做的更多,反而需要做得更少,要学会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听完他说的,我意识到不会拒绝导致我对工作方向失去了掌控。
但迈出拒绝的第一步不是那么简单的。我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拒绝的话该怎么说,设想了各种对方的反应,还是非常紧张。直到有一次,同事又来拜托我在整理数据的时候顺便帮他一起整理,我感到很生气,他自己不经常操作,不知道这个"顺便"对我来说有多复杂,于是顺着情绪我终于把"拒绝"说出了口,并且跟他解释了这个过程很繁琐、会浪费我很多时间。他也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拜托我‘顺手’帮他做的事,有多么不合理。
有了第一次之后,再拒绝其他不属于我的工作就变得容易了。其实,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是需要为自己设立工作边界的,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
——Zoe,女,29岁
懂得锻炼
和提升心理韧性
我们发现,那些能够活出真实自我的人,通常都会有这么些习惯 ——
比如坚持写日记,比如有良好的睡眠作息,或者经常会到户外走走、和朋友定期聚一聚。以及,通常ta们都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什么,有很好的自尊与自我认知。
其实,这些都是ta们提升心理韧性的方法。
心理韧性(Resilience),在心理学中它也叫做“回弹力”,指的是个体良好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回弹力越强的人,越有能力不被自身所处的艰难环境所击垮,并能在困境中实现自我修复,甚至获得超越大多数人的成就。
心理韧性是活出真实自我的必要能力。
我们会发现,活出真实自我其实是需要花费不少力气的,你需要直面自己的情绪、他人的批评,也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接受自我在不断地流变。
所以,我们需要心理韧性来应对挑战,这样才能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至于崩溃和气馁。
有能力不断在生活中
“成为自己”
做到了以上这些事,就能找到真实的自己了吗?
不一定。比起坚定真实的自我、维护真实的自我,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创造真实的自我”这件事。在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理论中,好的教育者应该能够给被教育者留出自我创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让ta们生长起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单纯地被教育成一个教育者希望ta们成为的样子。
自我创造(self-creation)是一个哲学概念,来自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尼采认为,认识“真实”,本身就是一件会带来痛苦的事,而认识“真实的自己”其痛苦更甚。而人们对痛苦的恐惧,和对懒惰的习惯会让人们下意识地就去避免去认识和成为真实的自己。
而成为真实的自己就需要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创造是指,主动为自己设立想要达成的目标,并自主自愿地去达成它。我们身处世俗世界之中,难免要把自己同别人比较、受别人的经历和话语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设立目标的时候,除了来自自身懒惰和痛苦的阻碍,经常还会被外界的声音干扰。
而战胜懒惰和屏蔽他人的影响的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过程。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强行给自己加人设’的经历,我小时候给自己加的人设就是‘植物学家’。因为对“能够正确说出路边的植物名称”这件事很着迷,所以为了能在大家面前表现,背地里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一开始能分清楚一些常见的园林植物和花卉就满足了,但后来对世界各地的罕见植物都非得了如指掌不可。
因为看了太多相关的书本和纪录片,所以平时上课或者玩耍,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思维都会跑到刚刚看的纪录片上面去。我同学说我经常突然陷入发呆,然后回过神来的时候张口就说,‘你们知道吗,在亚马逊河流域有这么一种植物......’他们说,我说的那些东西都不太像真的,但既然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那应该不会是假的。怎么说呢,我在朋友圈子里,确实是有一点植物学家的权威的。
后来感觉这都变成了一种执念了吧,在高考填志愿、考研选方向的时候,都选择了植物学相关的专业。可能我就是创造了一个身为‘植物学家’的我,然后一直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人设。
现在在中科院攻读相关的博士,说实话,未来渺茫,也有害怕担忧的时候,但是不后悔,甚至为自己这种执着感到骄傲。”
——包包,男,29岁
本文章转自:KnowYouself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