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中心 > 心理学堂 > 心灵美文
 
习惯性否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可能被情感忽视太久了

 

策划、撰文 / Alysha、二狗子、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在后台看到一条留言:


KY,我发现自己好像很怕说错话做错事......和朋友闲聊,对方要是质疑我的观点,我就会马上自我否认,辩解是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恋爱关系里,我也老是小心翼翼。明明约好了周末见面,男朋友一说感觉这周工作特别累,哪怕我想见他,我也会装作不在意地回复他,那就不见了吧,大家都好好休息。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作为家中的老二的自己,为了让父母轻松些,习惯性地委屈自己,不争不抢不多要,努力成为最懂事的那个小孩。但长大后,这种感受让我很难受,你能开解下我吗?


看到这条留言,我特别心疼这位朋友,年幼时的 ta 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选择了对自我情绪的压抑,长大后,又为了友谊和爱情,选择了把自己的感受放到第二位。


种种经历里,ta 的感受从未被看见,而是持续地被忽视,被他人,也被 ta 自己。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只发生在多子女家庭,即便是独生子女,也可能经历过被忽视。


所以今天,KY想和大家展开聊聊「情感忽视」这个话题,希望我们的讲述和建议,能给到大家一些力量,来看今天的文章。



什么是情感忽视,

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情感忽视」最早出现在亲子关系里,一般指家长没有提供给孩子自己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是不回应(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遗漏(omission)的。




当然,情感忽视也可能发生在和朋友或恋人的相处中,当被忽视的频率过高,同样会给被忽视者带来糟糕的创伤体验。


但也由于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现实生活中被情感忽视的人,往往很难察觉到自己实质被伤害。如果只看表面,情感忽视者们甚至尤其地用心良苦,处处为你着想。


所以,许多被忽视者其实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被忽视了。反而会主动为对方找借口:不是 ta 的错,可能是 ta 确实比较忙……


事实也是,情感忽视者并没有主动给对方造成创伤的意图(D. Cohen, 2013)。Ta 们只是遗漏(omission),遗漏了去做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情感支持的事。


而情感忽视,还会给被忽视者带来深远且相对负面的影响:


1. 难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成为自己情感的陌生人。


长期被情感忽视会导致被忽视者不熟悉自己的情绪。Ta们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ta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更不明白自己的情绪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波动。


2. 自己也习惯了忽视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自我关怀。


Ta 们可能会轻易地原谅他人犯下的错误,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苦恼;但是当自己遇到问题时,ta们却会进行苛刻的自我批评,然后忽视自己的需求和痛苦(Baadsgaard, 2013; Webb, 2012)。


3. 经常说「我没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绪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不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是因为 ta 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于是倾向于认为别人都不会提供支持,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但这种不表露可能会给伴侣或朋友带来「不被信任」的体验,甚至可能因此而远离 ta 们。


4. 成为忽视者,开始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爱这件事上,我们都是以己度人的。长期被情感忽视的人,已经习惯了不去关注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需求。因此,也很难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



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情感忽视?




你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家长要对孩子情感忽视?」


心理学家Webb列举了几种“会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指出: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


1. 家长是个完美主义者


会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ta 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完美、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在这些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失败者”。Ta 们总是苛责孩子,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标准过于不切实际。


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义者,你可能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责而不是夸赞;或者即使被夸奖,后面也会跟着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还不错,但是能考到第一名就更好了。」


于是,你一方面感到挫败,变得不敢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为这些成功在父母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另一方面,你又怀有期望,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而不敢相信:「我已经足够好了,是父母的标准过高。」


2. 家长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为 ta 们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这些家长在小时候,同样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视。于是,家长没有在自己父母那里学会情感关怀的技巧,那么 ta 们也不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能感受到 ta 们对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比如 ta 们会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我供你吃供你喝,让你不饿死,谈什么情感需求,怎么生在福中不知福呢。」


你会发现 ta 们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比如 ta 们一旦生气了就关在房间里,或是抽烟喝闷酒等等。


3. 家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而言, ta 们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ta 们不会去关注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即使关注,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骗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背后的目的是为了与同事进行攀比。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时常会有种被利用感,觉得自己好像总得“围着 ta 们的需求转”。当你与 ta 们沟通时,话题中心总是被转移到 ta 身上,比如明明是你求助,希望能得到安慰,但是 ta 们转而开始谈论自己工作的不如意,于是你反过来得安慰 ta 们。


4. 家长是个工作狂


有些家长会情感忽视自己的孩子,是因为 ta 们沉迷于工作。在 ta 们眼中,工作似乎是第一位的。这可能是因为 ta 们更看重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出于家庭财政的需要。当你和工作狂型父母相处时,你会觉得 ta 们眼里都是工作,而自己的情感需求得让位给父母的工作。


探究情感忽视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要指责家长,而是让被情感忽视者认识到:被情感忽视并不是因为「我很糟糕」、或是「我不该有这些需求」,而是因为父母和忽视者有 ta 们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减轻自责感,能更好地接纳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何摆脱情感忽视的影响?



允许自己发生改变的第一步,是自我觉察。所以首先要恭喜大家:你已经成功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如果你在友情或浪漫关系中觉察到自己受到了情感忽视的影响,下面的3个步骤供你参考:


STEP 1

尝试与对方沟通


掩盖和回避问题未必有利于改变被忽视的现状。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和对方沟通(Baadsgaard, 2013)。


沟通之前,先客观地分析被忽视的现状:是什么可能导致了忽视?有没有可能是ta的问题?Ta要对目前的状态负多大的责任?


其次,告诉对方你的需求。你可以告诉ta一个具体的被忽视的例子,然后表示在那个情况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希望当时对方怎么做。


如果沟通后,对方肯定了你的建议,或者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改善现状的计划,那么可以给对方一些时间调整;如果对方表示无法改变,那么你也可以保留离开这段关系的权利。


记住,选择如何对待你是ta的责任,而如何应对忽视是你的选择。


STEP 2

学会自我抚慰


人人都会有产生负面情绪,也会有因此感到很不舒服的时候。如果他人无法给你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安慰,那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好受一些。


Webb博士建议人们去学会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来自我对话。其中,「充满爱意」意味着当你失败后,用温和的言语自我鼓励,至少不要用恶劣的语句攻击自己(Webb, 2012)。


而「坚定」指的是:在我们尝试积极的自我对话时,脑海里时常还是会冒出负面的声音,这时,你需要坚定地继续自我鼓励,并对那些声音说:“你们只是我的念头,不是事实。”来减少这些负面声音的影响。


STEP 3

试着积极地看待被忽视的经历


这里所说的积极看待,不代表你要继续容忍被忽视。而是你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有所学习和提升的部分,并试着用它们帮助自己在将来更好地生活和处理关系。


作家Baadsgaard(2013)写道,有些人会在经历过情感忽视后对被忽视的痛苦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因此 ta 们学会了避免用忽视去伤害他人;有些人发现了自己打破沉默的勇气;也有些人在意识到「自己觉得很好的、深爱的伴侣也会做出情感忽视的行为」后,对人的复杂性有了更好的认识。


当然,还有一些出现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忽视,由于其环境和关系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以「离开」的方式来治愈。不过,我们在成年后依旧可以尝试减轻这种代际创伤的影响。


批评情感忽视者很容易,但让中国的家庭调整含蓄的文化、变得更加善于表达爱却是现实的挑战。已经成年的我们,应当明白一件事:我们的人生固然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要对自己成年后的人生负起责任。


我们要理解过去对我们造成了什么,也要有力量去选择未来要成为什么。现在就 转发 给那个想要好好沟通的人,来一次关于感受的畅聊吧!



今日互动

你曾经历过情感忽视吗

在留言区留下对那个人说的一句话吧。


References:

Webb, J. (2012).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 Morgan James Publishing.

Young, R., Lennie, S., & Minnis, H. (201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control and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8), 889-897.

Baadsgaard, J. (2013). Healing from Neglect: When Those We Love Don't Love Us. Springville, UT: Cedar Fort, Inc.

Bowen, E., & Nowicki, S. (2007). The nonverbal decoding ability of children exposed to family violence or maltreatment: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a British cohort. Journal of nonverbalbehavior, 31(3), 169-184.

D. Cohen, E. (2013). What is emotional neglect.  PsychologyToday.

Feeney, B. C., & Collins, N. L. (2001). Predictors of caregiving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6), 972.

G. Baldino, R. (2006). How to handle "emotional stinginess" in human relationships. Sixwise.

Kashdan, T. B., Ferssizidis, P., Farmer, A.S., Adams, L. M., & McKnight, P. E. (2013). Failure to capitalize on sharing good news with romantic partners: Exploring positivity deficits of socially anxious people with self-reports, partner-reports, and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1(10), 656-668.

McWilliams, N. (2011).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in the clinical process. Guilford Press.

Turk, C. L., Heimberg, R. G., Luterek, J. A., Mennin, D. S., & Fresco, D. M. (2005).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 comparison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9(1), 89-106.


本篇文章转载自:KnowYouself

 

 
入驻部门
ENTERING DEPARTMENT
校园管理部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财务处
© 2024 三亚学院学生中心Design By Taoyua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办公地址:三亚学院书海馆一楼
  • 邮政编码:572000
  • 服务热线:0898-8838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