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中心 > 心理学堂 > 心灵美文
 
出门旅游有这个怪习惯,真不算什么坏事

 

FeelBetter KnowYourself 2024-04-30 18:00 上海

 

我敢说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个这样的人:

 

 旅行途中的门票、收据、地图指南通通留着,塞进行李箱当纪念品带回家;

 别人收藏艺术品,ta 收藏贴纸、杯套和纸袋,会为了好看外包装买东西,自嘲当代买椟还珠;

 尽管无人可寄,但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明信片,多年下来攒了一大盒,许多都全新未拆,然后这个盒子每次搬家都原封不动跟着 ta 去下一个家;

 柜子里收了很多漂亮的贺卡,等待有朝一日能用上......

 

对号入座完了吗?请告诉我:

你身边有这种情况吗?单选


A 是的,我身边有这样的人!

 

B ......是我本人

 

C 没有

 

D 没听说过,并且不能理解

 

如果你选的是AB,这篇文章是为你而写,如果你选的是CD,不出意外未来几天您将会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行为,我提前邀您一窥这美丽的新世界:

 

 

 

在豆瓣,纸袋收藏博物馆小组里有52374名「纸袋收藏家」,捡垃圾是艺术里则有六万多「流浪艺术家」,小红书话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 4000 多万的浏览。

图源:小红书用户@PLAR王、小红书用户@EDWIN、豆瓣用户@moises、作者和同事们。

 

那么问题来了,这和老一辈爱囤塑料袋,有啥不同吗?收这些破烂能有啥用啊?

 

作为「破烂爱好者」本人,我要告诉你,区别很大,并且有很大的心理益处。

 

 

可以摸得到的精神安抚

 

当你想要扔掉老一辈爱囤的塑料袋、手纸时,他们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别扔啊,以后还有用呢」。这句话恰恰暗示着这些物品是关乎未来的

 

而我们年轻一辈爱攒的小破烂,则相反,大多是关乎过去的。

 

人类对故地、故人、故事的回忆,并非能在脑中任意完成的,总是要通过物的引导才能成就[4]

 

就旅行这件事来说,旅行期间最大性价比的纪念品,莫过于随手带回来的纸制品。好看、不花钱、不占行李箱,且带有时间和空间信息。如果按照「当天用掉的东西」这种单一功能的视角来看它,便是看浅了。

 

 

小红书用户@逃离重力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每当生活让我们感到焦虑、不确定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希望回到那个(看起来相对)确定而美好的过去。研究认为,这种怀旧能够在我们面对负面情境时,起到一种补偿性的作用,帮助我们平静和镇定下来[1]。票根、收据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使得精神层面的安抚有迹可循。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破烂看得见、摸得到,和那些存在硬盘深处的文档和脑海里模糊的记忆相比,它能更直接地提醒我们:人生其实是充满了珍贵的、有意义的瞬间的——正是这种感受,帮助我们和无意义感抗争,在虚无世界里竖起一座座精神地标[2]

 

涂尔干说,人的生活总是在世俗和神圣之间摆动。可触摸的小破烂,向前一步代表世俗生活,往后一步便能跨进这个神圣的领域,牢固地连接着过去和当下。

 

 

图源:同事

 

 

因为与人有关,所以更显珍贵

 

有些小破烂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与我们的重要他人有关,寄托了我们的依恋。收集这类物品的人,收集的是一种安全感[3]

 

 

小红书用户@愿愿

 

这有点像我们从小地方带去大城市的被子、枕头,又或者发小送你的御守、平安符,它们的气味和触感,还有附带的祝福叮咛,提供的是一种花钱也买不来的感受,那就是:你是被记挂着的、被爱着的,你是安全的。

 

有了它们,我们就能意识到,即便无法相见,关系也依然在,温暖的爱不会就这么断掉。我们也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的世界里锚定自己,始终记得自己的来处。

 

消费是容易的,但这种感受是很难复制的,必然要依托人的参与。

 

 

有一个「精神角落」

真的很重要

 

 

图源:作者的同事

 

因为好看、联名去消费,然后留下外包装和周边赠品的人,不只是在为商品的功能价值买单,也为了投射在其上的自我。嘲讽年轻人买椟还珠的人,恰恰是没懂,这部分自我价值才是最昂贵的。

 

外在事物除了功能性和技术性,还能带来心理投射意义。人们之所以会赋予物品额外的价值,是因为将部分自我投射在其身上。

——《理解物质文化》

 

旅行、看书、观展、看电影,确实都是一次性体验。但留下与之相关的纸制品偶尔重温,甚至展示和分享它们,是因为它们暗含自我价值的延伸,代表我们的品味和追求,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它们是一种对外的无声宣告:我和我喜欢的东西一样,很特别,很棒。某种程度上,收藏这些「小破烂」也是在收藏我们自己。正是这样的收集与展示,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存在,使我们得以远离泯然于众人矣的焦虑。

 

 

图源:豆瓣用户@Norloth

 

我们不会牢牢记住过往经历中的每一处细节,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破烂」,还原那份余韵悠长的感受,感受到这段经历为我们带来的认知变化。当人感到孤独、脆弱、无意义的时候,你就知道能去哪里找回来这些感受。

 

小破烂所构建的精神角落,是反焦虑的,也是疗愈的。

 

 

花小钱不花钱买大快乐

 

极尽所能从日常生活里开发这些精神需要,还代表着一种能够从日常中收获幸福、为自己创造多巴胺的能力,与近年大火的抱树、citywalk、捡秋一样,是一介普通人活得尽兴的证明。

 

有人像集邮一样集杯套,总结杯套美学:

豆瓣用户@Sune

 

有人把博物馆免费海报带回来,装点房间,让艺术继续流淌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豆瓣用户@本阿彌

 

 

有人把喜欢的联名 IP 一点点剪下来,爆改成能反复使用的万年历、冰箱贴:

 

小红书用户@B酱下班后 、@哎呦杨小珣

 

 

有人用包装纸和水果贴,做手账,做书衣:

 

小红书用户 @萌萌孙、@Nmyh-

 

还有人以正式记录无法做到的方式,展示了过去时代的情绪和风俗:

 

豆瓣用户@lcs8601 收集了几十种信签纸:「各种单位抬头挺有时代内涵~

 

 

豆瓣用户@TT 收集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车票,著有《北京公交车票史话》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我们越来越难从平凡的日常里,自发地感到幸福和满足。但这些「小破烂」却是反例,从它们身上,我看到当代人,尤其是收入并不丰厚的年轻人们,想尽办法把日常生活过得有姿有色,从平凡生活里持续创造幸福,过出一种英雄主义来。

 

我们总以为是身外之物助长了烦恼,断舍离了就能快乐,排斥消费便能换来精神纯粹,但这都是错觉。普通人的生活,是无法靠粗暴的断舍离维系的。

 

反之,重新审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用生活边角料为自己创造巨大的精神价值,其实就是一种身心可持续。不花钱不代表买不起,只是这快乐更有性价比!

 

 

 

 

收集≠囤积癖

 

收集和囤积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大量获取的动作,但要达到囤积的程度,一定是已经影响了正常生活空间的使用,比如当你走进ta的房间,会无处落脚;

 

其次,真正的囤积癖是不会想要跟你分享这些的,但收集「小破烂」的人会,给他们个机会,还会跟你讲个不停。收集能促进社交,囤积不行[3]

 

当然,不想收集变囤积的话,还是建议把精神角落好好收拾一下,至少能给「妈妈们」一个信号:我这不是破烂,别扔!

 

以下方案供你参考:

 

1、变装饰画

优点:有手就行

主要工具:挂画夹、画框、美纹纸。

 

图源:作者自己

 

2、收集簿

适合票根一类回忆价值比较高的纸制品。

优点:避光、减缓氧化过程,保护到位。

推荐工具:票据收藏夹(强推豆瓣的「豆荚」,有不同尺寸的格子,适配多种美丽废纸~、活页卡册、桌游卡套(可单张封装,再收进盒子里)

 

图源:豆瓣

 

3、包书皮

小时候用旧挂历包书皮,长大了换奶茶纸袋和免费海报,主打一个童年回响。而且超环保好不好!

主要工具:剪刀

 

图源:豆瓣用户@哈贝马斯没回答

 

4、爆改家居用品

很多官方号还出教程带头做

主要工具:剪刀、胶,主要是一双灵巧的手

图源:小红书用户@星巴克

 

5、垃圾手帐

考验小学手抄报能力

主要工具:剪刀、胶、本子、彩笔,以及一双灵巧的手,再加上乱中有序的审美。

 

图源:小红书用户@22不吃胡萝卜

 

 

人不一定要剪除所有过去才能好好生活,做不到极简也许意味着你对生活有一种更为饱满的热情。

 

下一次如果还有人嘲笑你的「小破烂」收藏,甚至想替你扔掉它们,记得把这篇文章甩给对方。咱们收小破烂的人,精神超灿烂的! 

 

 

来源:小红书用户@LDD_Diary

 

作者: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合作请联系:

       y.chen@knowyourself.cc

专业支持:隋真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硕士

              中级社工

 

参考文献:

[1]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

 

[2]FioRito, T. A., & Routledge, C. (2020). Is nostalgia a past or future-oriented experience? Affective, behavioral, social cognitive, and neuroscientific evid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133.

 

[3]Nordsletten, A. E., & Mataix-Cols, D. (2012). Hoarding versus collecting: where does pathology diverge from pla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2(3), 165-176.

 

[4]王小伟. (2024).日常的深处. 中信出版集团.

 

本篇文章转载自:KnowYourself

 

 
入驻部门
ENTERING DEPARTMENT
校园管理部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财务处
© 2025 三亚学院学生中心Design By Taoyua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办公地址:三亚学院书海馆一楼
  • 邮政编码:572000
  • 服务热线:0898-88386511